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他少时孤贫,曾以牧羊为生,但他好学不倦,“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他写过一篇《鹪鹩赋》,深得阮籍赞赏,叹为“王佐之才”。张华从此声名大振,被郡守鲜于嗣举荐为太常博士。历任黄门侍郎、中书令、太子少傅等要职,最后官至司空。晋初,他力劝晋武帝司马炎定平吴大计,实现了晋的统一。后出为使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惠帝时,赵王司马伦、孙秀等谋反,因拒绝参与其阴谋而被杀,“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治闻,世无与比。”(《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张华原有集多散佚,后人辑为《张司空集》。《博物志》是张华最负盛名的著作。

《博物志》一书多采晋以前典籍中的材料,其内容包罗万象,有山川地理知识,有历史人物传说,有奇草异木,也有珍禽怪兽,还有神仙方技,其中也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资料。该书在志怪猎奇方面,明显地受到了《山海经》的影响,但它在内容分类上比《山海经》更科学。在解释社会和自然现象方面,引入了当时已基本完善了的阴阳五行学说;由此,也可以发见中国古代科技在易学理论指导下缓慢发展的痕迹。《博物志》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久负盛名,除了“闻见甚广,取材宏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拓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这却为学者们所忽视。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认为《博物志》“殊乏新异”,还是不公允的。

《博物志》在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解释上,虽然所依据的是阴阳五行学说,但仍然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索意识。如:“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卷一,地)这一观念后来也为风水堪舆所宗。在五行学说对事物的比附上,《博物志》认为,“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卷一,山)“水有五色,有浊有清。河淮浊,江济清。”(卷一,水)很显然,在晋时,阴阳五行学说已基本成型。《博物志》利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五方人民时说:“东方少阳,日月所出,山谷清朗,其人佼好;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面多毛;南方太阳,土下水浅,其人大口决眦;北方太阴,土平广深,其人广面缩颈;中央四战,风雨交,山谷峻,其人端正。”之所以存在五方人民形貌各异的情况,那是因为“平衍气仁,高陵气犯”等原因。(卷一,五方人民)《博物志》还承袭了“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山川生瑞象,则“仁主寿昌,民延寿命,天下太平”。服食长生之术也在《博物志》中屡见不鲜,如“名山大川,孔穴相通,和气所出,则生石脂、石膏,食之不死。”(卷一,物产)当然,张华对这些神仙方术并不全信,“魏文《典论》云:‘议郎李覃学郄俭辟谷,食茯苓,饮水不寒,中泄痢,殆之殒命;军祭酒弘农董芬学甘始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寺人严峻就左慈学补导之术,阉竖真无事于斯术也,而逐声若此。’”(卷五,方士)

在志怪猎奇方面,《博物志》更是包罗万有,而这些多取材于《山海经》,如轩辕国、白民国、君子国、大人国、羽民国、穿胸国等,其它如续弦胶、火浣布、切玉刀、比翼鸟、汗血马、肥遗等,为后人研究古代神话传说和古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保存了大量可资借鉴的资料。如“常山之蛇名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头至;触其中,则两头俱至。孙武以喻善用兵者。”(卷五,异虫)当然,有些自然现象被记录在案,是因为当时人们对这些现象的不理解。如“状如凝血,从广数尺方员,……无头目,腹内无肠藏,其所处,众虾附之”的海蜇(卷三,异鱼),还有临邛的火井,利用天然气进行煮盐等等,这是中国古代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最好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博物志》还大量记录了晋前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经验。如“烧铅锡成户粉,犹类也;烧丹朱成水银,则不类。”(卷四,物产)这是古代炼丹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再如“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卷四,戏术)这表明在晋代中国人就知道了用冰制造凸透镜取火的道理。在生活方面,《博物志》已经注意到了饮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如“啖麦,令人多力健行。”“啖榆则眠,不欲觉。”“饮羹茶,令人少眠”。(卷四,食忌)此外,《博物志》还记录了一些药物知识以及“胎教”的方法。由于《博物志》散佚较多,据人们整理后统计达200多条。其中《齐民要术》卷七所引的“胡椒酒法”;郦道元《水经?河水》注引的“石漆”:“酒泉延寿县南出泉水……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之,极明,与膏无异。”(文字据《后汉书?郡国志》注)这可能就是中国使用石油的最早记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毋庸讳言,《博物志》带有浓厚的巫术迷信色彩和一些消极成分,应加以仔细鉴别。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其有关章节经常被一些古籍所引,在志怪小说林中也占一席之地。在体裁上,宋代有《续博物志》,明代有《博物志补》。

第一时间更新《博物志》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